新华社新加坡11月11日电(记者赵博超 刘春涛)1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新加坡会见新加坡副总理颜金勇,并共同主持中新双边合作联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中新天津生态城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八次会议。
丁薛祥和颜金勇共同主持四个双边合作机制会议。双方全面梳理总结中新务实合作进展情况,充分肯定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广州知识城建设成果,围绕“一带一路”合作、经贸和可持续发展合作、创新合作、金融合作、公共卫生和人文交流合作、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合作新思路、新举措。双方一致同意,进一步落实好会议达成的共识,围绕全方位、高质量、前瞻性加强新阶段中新合作规划设计,持续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做强做实重大合作项目,抓好陆海新通道建设,聚焦数字化、绿色化持续拓展新领域合作,推动人文合作取得新成效,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 />红色研学活动的火热开展,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开辟了新的路径。不过,在实践中电视剧我的左手右手,一些红色研学活动在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性、实践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充分发挥研学游这一形式的优势,实现学思研贯穿、知信行统一,让红色教育出新、走心,是影响红色研学育人实效的重要因素。
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提高内容含金量是基础前提。开展红色研学活动,重在面向青少年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为此,应紧密结合研学路线,设计丰富的讲授内容,利用好现实情境,以沉浸式、启发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感。以“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为例,两天一夜的行程中,由毛泽东广场开班仪式、故居情境教学课、纪念馆生平展区参观体验课、《恰是风华正茂》大思政课、主题班会课等内容组成的研学课程体系干货满满,学生们可以在游学过程中深入了解与韶山红色历史有关的文物与故事,多维度感受伟人故里的红色文化。这启示我们,要实现游与学的深度融合、精准互动,离不开对课程设计的精心打磨。
打造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红色研学活动,还需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持续创新。革命传统教育既要注重知识传递,也要加强情感培育,讲授方式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红色精神才能入脑入心。“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不仅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推出了差异化的研学路线和课程,还特别选取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和场景进行重点讲解,使红色资源变得更加可感可知,从而引发学生的共情共鸣。从小处着手、从细节切入,以小故事、微宣讲阐释好大道理,能够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有利于增强红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随着红色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各地红色景点和场馆在硬件设施方面有了明显提升,不少博物馆、纪念馆还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进行展陈提升,主动参与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丰富红色文化的“打开方式”。未来,应加强统筹协调,在馆校共建等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完善包括政府、学校、文博场馆、研究院所等在内的常态化联动机制,形成活化利用红色资源的协同效应,为红色研学提质增效提供坚实的支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