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明的兴起,以稻作文明、青铜文明和玉文明为三大引擎。其中,稻作文明是长江文明的经济基础,为长江文明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和养料;青铜文明既关乎农业生产,也与政治军事、宗教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玉文明则反映出先民的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精神文化面貌,是长江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成果。这三大引擎作为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共同推动了长江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长江流域分布着众多的史前文化遗址。如,长江上游三星堆遗址、长江中游屈家岭遗址与石家河遗址;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等。这些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遗迹,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展示了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的高度发展。例如,良渚遗址发现的巨型古城遗址和大型水利工程,标志着长江流域早期城市和地域国家雏形的诞生。
第一,长江文明的农耕以稻作为主,而其他大河文明往往以小麦种植为主,黄河流域起初种植粟、黍等作物,后来也逐渐接纳了小麦。20世纪70年代,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发现河姆渡文化,其人工驯育稻谷的时间推定为距今七八千年。20世纪90年代,湖南道县玉蟾岩还出土了距今万余年的人工驯育稻谷,早于黄河流域的粟作产生时间。相较于麦作、栗作等,稻作农业对地形条件和灌溉技术要求更高,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水热同丰的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摇篮之一。
第三,长江文明还与黄河文明共享一个特点幸福选择题,即“全流域文明”。很多大河文明在早期仅限于干流或河口三角洲地区,而长江文明、黄河文明的范围不仅覆盖上中下游,还向两岸延伸数百上千公里,囊括了众多支流流域。使得长江文明、黄河文明能够通过支流流域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文明整体,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也凸显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和极为突出的包容性。
世界大河文明各有其特点,尼罗河文明、黄河文明的天文历法、早期文字、建筑艺术,恒河文明、西亚两河文明的宗教文化、手工艺术等,都是耀眼夺目的人类文明瑰宝。而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长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同样具有突出的延续性和包容性。几千年来,长江文明无不在吸收着流域以外各种文明元素而不断更新发展。同样,千百年来长江流域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样态、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理念、多元文化交融创新的文明格局,也为其他大河文明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