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学》(Science)杂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等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研讨会当日在上海举行。近400位科学家、临床医生、产业界精英参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精神健康领域的应用与未来发展。主办方表示,期待吸引各方人才,特别是AI人才加入,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让中国人更幸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赵敏教授说:"人工智能与精神疾病诊疗的结合正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良方。我们期待与全球科学家进行深度交流,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赵敏教授展示了AI在精神健康诊疗中的多种临床应用,这些应用正推动精神健康服务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AI辅助诊断系统能够通过分析MRI扫描结果,准确识别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利用虚拟现实和AI技术创建沉浸式治疗环境,显著改善了恐高症等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据透露,专家们正在开发基于AI的心理治疗机器人,通过分析面部表情来辅助焦虑症的筛查和诊断。
据悉,德国耶拿大学医院转化精神病学特聘教授Nils Opel的研究团队开发了创新远程监测应用程序,通过收集患者的行为和语音数据来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他领导建立的大规模数字队列研究DigiHero,正在监测德国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些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巨大潜力,可用于患者的细分和进一步个性化治疗。
美国耶鲁大学精神病学系副教授Philip Corlett分享了如何将计算精神病学引入临床诊疗的实践。他的团队开发了一种"条件性幻觉"模型,利用AI和机器学习技术来研究幻觉的形成机制。此外,他们还应用分层高斯滤波器模型,发现偏执症患者倾向于将世界视为更加不稳定的形态。Philip Corlett认为:“计算模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精神疾病的机制。”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神经科学与精神病学教授Michael Breakspear介绍,他尝试用模型模拟人类精神世界。在他看来,人类是一种活跃的主体,动态地嵌入自身构建的人际、社会、文化和历史体系中;而深度神经网络是其核心,是执行随机插值的静态矩阵。这位澳大利亚学者围绕人工智能解码面部表情、大语言模型模拟生成自然和疾病下的言语等多个方面,讨论了如何使用大脑的生成式模型来优化AI在精神健康领域的应用。
据悉,英国剑桥大学计算认知神经科学教授Zoe Kourtzi主持开发了一种用于早期预测和诊断痴呆症(慢性获得性进行性智能障碍综合征)的AI工具。它能够在症状出现前10年-15年就识别出潜在的痴呆症患者,准确率高达91%。据介绍,在实际应用中,这一AI工具比传统临床诊断方法更精确地预测了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转变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其准确度提高了3倍。她提出,未来有可能用AI更广泛地追踪大脑的健康轨迹。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剑华教授介绍了一项名为"灵溪"的项目。该项目基于精神疾病是“唯一可以靠对话诊疗的疾病”这个特点,建设真实、高质量的抑郁焦虑患者与医生的问诊对话集,提供给AI大语言模型进行训练。项目已通过伦理审批,采集了5000多例对话,时长1000个小时,且数量正在持续增加。项目计划在严格合规的前提下向研究者和AI团队开放合作。
" />在参加了一系列看起来非常正规的入职准备工作后,一份盖着企业公章的劳动合同送到了刘馨面前。上面写明了岗位、福利待遇等信息,但唯独没有具体入职时间。尽管刘馨对此也有怀疑,但自知是暗箱操作,也就没敢多问。刘馨和父母对“热心人”的“能量”深信不疑,刘馨辞去了原来在医院的临时工作,回家等待正式入职的消息。这一等就到了2023年8月,刘馨忍不住催促“热心人”给自己办理入职手续,但均被以各种理由推脱。
在连续接到多起报案后,今年6月,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抽调警力成立专案组,经过警方调查,一个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和党政事业单位对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团伙逐渐浮出水面。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警三大队大队长李学成表示,他们对受害者的资金去向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资金在交给中间人后,大部分流进了嫌疑人秦某和于某等人的账户。
在确认嫌疑人踪迹之后,警方立刻对秦某和于某进行了抓捕。经过审讯恋爱那点事儿,两人对以介绍国企、央企和党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为由,诈骗高校毕业生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而资金交易记录显示,从2021年到2024年,有400多人受骗,涉及甘肃兰州、天水等地,涉案总金额高达8000多万元。同时,专案组还通过交易环节循线追踪,发现这是一个由主要嫌疑人加一级中间人和二级中间人构成、层级分工明确的诈骗团伙,他们通过类似“拉人头”的方式,利用受害人找一份好工作的心理实施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