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气候谈判形容为“抠字眼”,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如此。谈判代表需要撰写并提交书面文本,之后再围绕文本草案一点一点地打磨,以形成共识。“大会第二周头两天我们主要在过文本”,COP29中国代表团适应组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副教授王艳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解释,就是在草案的基础上,一项一项地“抠细节、抠数字、抠表述”,有时候甚至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过,最后其实是一个各方妥协的过程。
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际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樊星是第七次以谈判代表身份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我带的衣服在大会开幕前已经穿完一轮了”长江七号爱地球,她笑称,因需要进行集团立场协调,谈判代表们提前抵达巴库,总共停留近20天。樊星对中新社记者表示,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她今年担任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自主贡献和减缓工作计划议题协调员/发言人。“代表集团发声有压力,但也有更强的影响力”长江七号爱地球,樊星说,这样能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立场。
中国代表团谈判代表、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谋说,他从2010年开始长江七号爱地球,每年都参加气候谈判,一次不落。记者约访他时已是晚上8点,他仍在与欧盟进行会外磋商。王谋表示,对谈判时熬夜、吃不上饭等情况已经习以为常。他印象最深的是2022年在埃及举办的COP27,发展中国家推动成立公正转型议题,“清晰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落地见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