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4.0

丹道至尊

导演:王家卫

年代:2011 

地区:欧洲 

类型:泰国 英国 穿越 台湾 

主演:未知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06日 02:43

原标题:准备好了!11月4日迎接神十八航天员回家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白蛇后传高清,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把人民城市理念写入报告,发出了团结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的时代号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生动写照,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城市工作中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城市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做好城市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这一科学思想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市建设与治理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在21世纪中国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人民满怀深情,对上海这座城市寄予厚望,要求上海牢记“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勉励全市党员干部“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五年来,上海牢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以贯之、攻坚突破、接力推进,以滚动实施“民心工程”为重要抓手,持续开展一系列实际行动白蛇后传高清,推动人民城市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成效。

着力解决群众宜居安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上海群众的居住问题,指示“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上海以“决战决胜”的决心,以“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的韧劲,打好攻坚战。到2022年7月,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历史性地解决了这一困扰市民多年的民生难题。通过持续发力,累计解决11.7万户群众“拎马桶”问题;创新群众能接受、市场有动力、财政可承受的模式,加快零星旧改和不成套旧住房改造,累计分别完成20万平方米、110万平方米;实施城中村整体改造,累计启动34个。面向来沪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线务工人员白蛇后传高清,加快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累计建设筹措超过50万套。其中,对快递外卖、保安保洁、家政服务等城市运行一线保障人员,建设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解决“一张床”需求,累计提供4.1万张,还将扩容提质,努力实现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均衡优质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上海围绕兜底线、促普惠、提品质,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布局、完善供给,努力让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聚焦“一老一小”,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和居家养老,推进普惠性托育服务,累计加装电梯9773台,解决老年人下楼不便的问题,为2.9万户老年人提供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白蛇后传高清,建成家庭照护床位6000张;全市普惠性托育机构比例提高到70%,为职工家庭提供幼儿照看的社区“宝宝屋”实现全市216个街镇(乡)全覆盖。深化分级分类诊疗,推动36家大医院50%的专家号源下沉基层,社区医院门诊量占常住居民门诊总量上升到38.9%。针对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推动人才紧缺岗位清单动态更新发布,扩大新技术、新业态技能培训资源供给,加大对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规模化持证培训力度,获评高级职称的人员五年月平均工资收入提高了45%。顺应群众对更多公共空间、更好生态环境的期待白蛇后传高清,大力推进黄浦江、苏州河还岸于民、还绿于民,推动“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一江一河”岸线贯通超过100公里,生态空间规模增至1200公顷,建设“千座公园”达832座,六成以上全天候开放,111家企事业单位开放附属绿地。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累计建成1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五好两宜”和美乡村,推动3.4万户农民入住新居。

着力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首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嘱咐上海“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上海持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探索,不断畅通听民意、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建成36个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5700个人大代表“家站点”、1280多个政协委员“站室点”、1100个人民建议征集点,累计收到群众建议35万件。更好回应群众诉求,打造“12345”市民服务热线总客服,推动“有诉必应、接诉即办”,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每年受理900多万件,五年解决群众诉求4000多万个。以民主的方式解决民生的问题、用协商的办法解决治理的难题,确定和推进每轮民心工程、每年民生实事项目、每个城市更新项目、每个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坚持从群众中来、由群众去定、让群众来评,不断激发广大市民的主人翁意识。

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白蛇后传高清,超大城市治理“要有精细化思维和‘绣花’功夫”。上海制定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精心绘好超大城市治理的“工笔画”。聚焦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关键小事”,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市民自觉履行垃圾分类义务比例达到97%。持续推动城市运行和政务服务“两张网”迭代升级,“一网统管”基本建成城市“时空底图”和“随申码”系统,推出国内首个“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接入82个部门单位、1515个应用,有效提高了对各类风险及时感知、快速反应、协同处置的能力;“一网通办”个人实名用户、法人用户累计分别达到8367.96万人、380万户白蛇后传高清,上线“高效办成一件事”50个、“免申即享”服务事项358个,开通长三角跨省通办服务173项。努力消除“数字鸿沟”,推进网站和APP适老化改造,提供“一键式”就医、订车等服务,让所有市民享受到数字化便利。着力破解城市治理难题,加强污水收集处理“厂站网”一体化建设和运维白蛇后传高清,开展架空线入地和杆箱合杆整治,消除城市上空“蛛网”白蛇后传高清,累计完成900多公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行“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由基层派出所牵头、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共同参与,累计排查纠纷175万起,80%以上就地化解。持续深化电动车、燃气、仓储等风险隐患综合治理,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下降70%以上。

着力激发人民城市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亲自为上海概括提炼城市精神、城市品格,一直激励着全市上下踔厉奋发、砥砺奋进。上海努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坚定文化自信,守牢文化阵地,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积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质量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加强全市612处红色资源、2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修缮开放一批红色场馆,推出一批红色作品,组织青少年开展红色大寻访,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以可视可感可参与的文明创建活动、志愿服务行动为抓手,广泛动员群众把城市精神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600万,经常性参与志愿服务的有100万人,市民群众守望相助、自律互助、热忱奉献蔚然成风。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发布252个“家门口的好去处”,建成100家演艺新空间,实现市民夜校16个区全覆盖。以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守护城市文脉,编制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专项规划和保护指南,发挥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的作用,推动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让人们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着力建设时刻情系群众的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上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增进为民的感情,提高服务的本领。面向流动党员,积极创新基层党建覆盖新模式,推动城运网格、警务网格和区域化党建等“多格合一”,创设街区党支部白蛇后传高清,加快对街面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和新就业群体组织体系的全覆盖,建立街区党组织772个。面向群众,践行“四下基层”,组织干部开展“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常态化大走访,走进573万户家庭,解决群众身边问题3万多个。面向基层,持续推进减负增能,将证明、系统、考核、标牌分别压减94%、61%、76%、83%,用好“同上一堂党课”“社区治理学院”等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强化优质培训资源同质等效的供给,培训党员骨干近百万,将实施推进全覆盖,更好为党员骨干赋能增能。

五年来,上海人民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生动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行动的生动创造。全市上下深切体会到,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增强党在城市工作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必须始终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面对“两难”“多难”抉择,坚持立足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多算大账、民心账、政治账,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以人民利益为重。必须始终把“为人民”和“人民建”有机统一起来。坚定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一切依靠人民”,充分汇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必须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瓶颈难题。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更好在制度、机制、标准上深化探索,努力形成可持续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必须始终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抓到底、久久为功,以实绩实效取信于民。

为群众谋幸福永远在路上,建设人民城市永远在路上。新征程上,上海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更加自觉地把人民城市理念落实到城市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把以人民为中心、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工作的鲜明主题,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奋力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聚力强化人民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营造鼓励创新、创造、创业的良好环境,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展现新气象,推动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和强化“四大功能”迈出新步伐,推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新突破,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紧紧围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聚力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发挥上海市民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强的优势,在制定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中更充分地吸纳民意民智,在推进民心工程和实事项目中更好地同群众商量商议,在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更广泛地动员群众共建共享,把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城市治理的“金钥匙”,让每个人成为共创美好家园的参与者、受益者。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时刻牢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更加用心用情用力地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推动服务供给从“有没有”向“好不好”提升,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促进共同富裕。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白蛇后传高清,持续深入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以高品质文化生活彰显人民城市温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上海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动员全市人民,坚守初心使命,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四个放在”,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朝着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勇迈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让这座光荣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梦想之城绽放出更为绚丽的光彩。

原标题:中办国办印发通知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早、速度快、总量大、基础强。培育和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是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必由之路,也是大湾区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内在要求。

日益增强的创新能力是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的核心引擎。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广东作为科技创新大省,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有效量、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有效注册商标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布局宽广的科技创新研究基础,为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是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的产业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依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工业门类齐全,配套体系完整。尤其是广东的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3年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2%,占GDP比重达四成,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创造了丰富应用场景。同时,大湾区服务经济体量巨大,香港、澳门服务业占比达90%以上,广州超过70%,深圳超过60%,尤其是香港的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等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相对厚实的人才资源是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的智力支撑。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大湾区是全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据统计,截至2023年,全职在粤工作两院院士超150人,全省研发人员数量达135万人。大湾区城市群是中西文化密集交汇的区域,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和文化背景的高端人才是大湾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蓄水池。

规模庞大的市场需求是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的市场优势。市场需求是牵引科技创新和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动力。2023年大湾区GDP总量突破14万亿元,其中白蛇后传高清,深圳3.46万亿元、广州3.04万亿元、香港2.69万亿元。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5万亿元,占全国消费的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3万亿元,同比增长4.4%。巨大的经济体量意味着巨大的中间产品市场和最终产品市场,有助于形成高效率的“技术—制造—市场”循环反馈机制。

高度互联的基础设施是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的硬件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为我所用,要形成人才、商品、资金、技术、数据汇聚的全球性枢纽。一方面,大湾区传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形成密集发达的世界级机场群、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全球领先的货物吞吐量港口群、先进高效的高铁城轨网。另一方面,大湾区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面向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高性能算力网络体系、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创新基础设施集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有效通道。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领域白蛇后传高清,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世界都在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大湾区作为我国科创资源最聚集的区域之一,要主动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对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研究和布局,为未来产业发展做好储备;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人才资源、基础研究和广东先进制造、优质市场叠加的优势,为大湾区抢占全球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先优势提供战略支撑。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当前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对消费方式、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大湾区传统产业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巨大需求,应鼓励汽车、家具家电、纺织服装、医疗医药等传统制造业企业推动全价值链数智化转型,挖掘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存量数据价值;通过开展低碳、零碳、负碳等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低碳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依托庞大的传统产业应用场景,围绕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方向,通过“有中生新”推动传统产业集群融合新兴技术、未来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持续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服务与制造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引领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的主要支撑。当前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衍生出巨大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尤其表现在研发设计、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等领域。应充分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带动优势,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全面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精准化的服务能力,加快建设服务型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支持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等前端服务环节和后端增值服务拓展,鼓励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企业跨界融合、整合重组;鼓励服务企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等新兴前沿技术,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变革,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既是稳定大湾区农业基本盘的现实需要,又是提升大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大湾区人口众多,农产品消费量巨大,消费品质也不断升级,客观上要求农产品产业链条加快延伸,迫切需要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实现更协调、更融合的发展。应加快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和装备在都市现代农业领域中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实现数字技术与都市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实行农林牧渔并举,推动核心种源攻关和关键装备突破,强化高品质农产品标准建设,推动农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逐步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与世界其他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和产出仍存在较大差距,制造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对海外依赖程度较高。应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统筹,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梳理粤港澳三地战略科技力量优势,强化精准政策支持,搭建三地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利益共享机制,推动粤港澳三地科技政策从“各自为营”走向高效协同。立足港澳高度国际化市场化优势,实施更加包容开放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推动科技领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推动教育和人才体制改革,建设全球高水平人才高地。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应深入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支持港澳高校到内地合作办学,联合建设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推动学科资源、研究设施的共建共享。围绕建设全球性人才高地,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需定供、外引内培,推动大湾区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与大湾区重点优势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实现精准匹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实现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人才支撑。

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发展。全球湾区发展经验表明,现代金融尤其是风险资本对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起着关键推动作用。应促进香港金融市场更好服务大湾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通过推动跨境科技资本流动、强化金融工具创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构建有力支持科技创新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研究制定促进风险资本高质量发展的专门政策,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快推动产业政策转型,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白蛇后传高清,推动珠三角对标港澳地区,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强化公平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大湾区竞争政策联合实施机制;培育和完善市场功能,推动选择性产业政策向功能性产业政策转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机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