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遗产项目是以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木”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这一技艺体系的实践活动在“主墨木匠”的主持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该遗产项目主要流布于福建省东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木拱桥既有交通设施的基本功能,也具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是凝聚社区民众情感、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象征和纽带。木拱桥上的廊屋既是社区民众饮茶纳凉、聚会交流的地方,也是举行年节祭祀与祈福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场所,如每年端午、七夕等节日在木拱桥上举行祭祀祈福的“走桥”“祭桥”习俗。
" />12月6日,医院里陈玉娇正在为病人进行推拿治疗。在成都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实习的23岁视障女孩陈玉娇(小名“娇娇”)忙完工作后,手拿盲杖打车赶往动车站,乘动车转地铁前往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参加花样跳绳训练。“娇娇”12岁时因患眼疾导致双眼失明鲁若晴 鲁豫有约,后前往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学习,那时起“娇娇”便在妈妈、老师和同学帮助下,慢慢学会了使用手机聊天、购物、买票和出行等,上大学后“娇娇”开始了独自出行。2024年7月,山东读大学的“娇娇”因家在四川,选择了回家乡实习。同时,“娇娇”也加入了花样跳绳运动,每周有2天要前往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参训,一个来回约100余公里。“我是你的眼,带你穿越拥挤的人潮。”路途中“娇娇”得到了不少司机、高铁或地铁工作人员的帮助,全程无障碍出行服务、无缝衔接护送让“娇娇”的出行路充满了温暖,也更加安全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