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7.0

丹道至尊

导演:许鞍华

年代:2014 

地区:其他 

类型:复仇 神豪 甜宠 英国 

主演:未知

更新时间:2024年12月13日 11:39

原标题:陕建股份等在新疆阿勒泰成立新公司

三江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近年来,三江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发展战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文旅+”多元融合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三江县公安局服务发展大局,立足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以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抓手,推动多元共建共治,有效促进侗乡和谐稳定。

鼓楼、戏台、风雨桥,吹芦笙、唱侗歌、跳多耶,山水相映、文旅相融。三江县旅游资源丰富,是大桂林旅游圈、黔东南旅游圈和珠三角旅游圈的重要站点。三江县公安局紧紧围绕大侗寨景区社会安全、游客安全、非遗文化安全三大目标,构建巡逻防控、网格管控、视频监控、严打严控、排查掌控、基础稳控“六控一体”的“侗”警动情旅游警务新格局,让“公安蓝”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蓝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1月9日,千人跳多耶在三江县城多耶广场拉开帷幕,湘黔桂三省(区)侗族群众载歌载舞。三江县公安局河东派出所所长申益一刻都不敢松懈,作为系列活动的安保主力,他带队巡防,及时处置警情。“这次活动共有35支参赛队1000多人参加,我们按照从严从难从细从实工作要求落实安保措施,确保人员、活动场所安全。”申益介绍。

三江大侗寨、宜阳风雨桥等景点都在河东派出所辖区,该所树牢主防理念,做实“预防警务”,立足于大侗寨、社区和景区并存,流动人口、居民和游客混居的特点,在景点建立治安警务室,显性用警,及时处置涉旅警情;实行景区“1+6”组团服务模式,将各景区划分成网格,建立网格群,制定网格化工作责任清单;结合警情日研判机制,对涉旅警情分类分流,打造“1、3、5分钟”快反圈,提升动态治安管控能力。今年以来,河东派出所排查涉旅纠纷35起,全部化解,做到网格内“调解一起、回访一起、销号一起”,确保文旅经济活动平稳有序开展。

在三江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显示屏滚动播放各景区景点监控拍摄的图像,民辅警巡防的身影不时出现其中。“我们将景区所有出入口、大型宾馆等社会监控探头接入智慧公安指挥平台,打破资源壁垒,实现了景区公共视频监控全覆盖,构建‘天地一张网、治理一盘棋’的社会面立体化治安防控新格局,提升治安防控的‘层级’和“厚度’。”三江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杨健说。

“侗鼓一敲,握手言和。”“击鼓定约,案结事了。”侗族有“讲款”(宣讲村规民约)的传统,寨老到鼓楼以说唱的形式,宣讲族规和款规款约,深受侗族群众认可。三江县公安局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将矛盾纠纷调解室“搬”到社区侗族鼓楼,联合寨老、款师以“讲款”的方式释理说法,把法律知识通俗化,便于群众理解接受,使矛盾纠纷化解事半功倍。

“有事到鼓楼,找民警评理……”三江县古宜镇南站社区的居民发生纠纷,首要选择就是到鼓楼“评评理”。南站社区是柳州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安置搬迁4000多户两万余人,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群众占比超九成。三江县公安局程村派出所2021年6月迁入南站社区后,在实践中探索,创建了“身到”鼓楼化矛盾、“心到”风雨桥上议平安、“情到”侗寨村落送服务的“三到”警务服务模式,民辅警协同寨老、款师化纷止争送服务,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

“社区民警每天深入社区、村屯,带领由社区治安巡逻员、楼长等群防群治力量组建的‘红袖标’队伍一同走访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派出所经常到鼓楼开展普法活动,还将寨老培养成为‘法律明白人’,引导群众用法解决纠纷。”走在南站社区,程村派出所所长吴丹弘边向记者介绍情况,边用侗语跟群众打招呼。程村派出所设置“侗语办理”服务窗口,选出少数民族民辅警组建“双语”宣传小分队,通过“双语”搭起警民“同心桥”,进一步深化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环“三省坡”独具特色的廊亭与高高耸立的风电机群交相辉映,山峦重叠,侗乡苗寨一片青绿,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三江县独峒镇红岩山风电项目建设因对独峒镇干冲村村民水源地造成影响,干冲村村民对风电项目运输车队进行阻拦,导致项目无法正常推进。三江县公安局独峒派出所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协调,联合相关部门多次到水源地查看,综合各方意见后采取修建挡土墙、排水管、沉沙池等举措,保证干冲村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后,村民不再阻工,项目正常施工建设。

为加强边界治安联防协作,三江县公安局多措并举,组建以侗族村寨“喊寨员”为主的义警队,到侗族传统“坡会”“斗牛节”“月也节”等活动现场开展法治宣传;依托“一村一警务助理”推进“微信+社区警务”机制落实落地牵手向明天全集,排查“家、情、邻、债”等矛盾纠纷,精准防范、及时化解;推行“三省(区)联调”的组织联建、矛盾联排、纠纷联调、普法联宣、法律联援“五联”工作模式,成立接边地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接边地区治理问题从“三不管”变成“三共管”,成功化解跨省(区)重大矛盾纠纷10余起。独峒派出所联合独峒镇人民政府、司法所、村委会,通过启动“三省坡”联合调解委“五联”工作模式对纠纷案件进行专办。今年以来,共排查矛盾纠纷110起,化解成功率达99.2%。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三江县公安局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民需警应”的被动警务向“警应民需”主动型警务转变,优化服务、强化攻坚,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用好村规民约,将法治、自治和德治融为一体,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标题:梁祯元 抽烟

线上,省司法厅、省委网信办组织湖南普法网、网信湖南微信公众号、红网·时刻新闻、湖南普法快手号、湖南普法抖音号、红网新浪微博等平台,持续对2024年湖南省“懂常识、守常规、成常态”网络普法短视频征集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优秀网络普法短视频进行展播。网络普法短视频使普法内容更加生动、灵活,让法律知识更直观地呈现在群众面前,增强了受众的关注与兴趣,也提升了普法宣传的影响力。

线下,省司法厅依托红网媒体宣传资源,采用“户外+室内”“大屏+小屏”千屏联动形式,连续10天集中宣传展播2024年湖南省“懂常识、守常规、成常态”网络普法优秀短视频牵手向明天全集,让群众在生活中抬头见法、处处有法、满眼是法、心中有法,开启全覆盖、广传播的法治宣传新模式。充分利用高速收费站、主要商业区、市区主干道等人流集中区域的户外大屏,和分布在各市州各机关单位的1000多块室内LED小屏,展播湖南省“懂常识、守常规、成常态”网络普法优秀短视频,将专业化的“法言法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网言网语”,形成“千屏”绽放的宣传格局,让普法宣传走进千家万户。

同时,在全省14个市州的1000多块室内LED小屏上,也正在展播一个个网络普法优秀短视频,《“甩手家长”做不得》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表演技巧,呼吁“让家庭教育成为保护孩子的第一道防线”;《“认清影帝识别电诈”》帮助老百姓识别和防范电诈;《甜蜜陷阱》让那些热衷于网络交友和网恋的人群警醒;《沉默》告诫我们在面对校园欺凌的时候牵手向明天全集,孩子和家长都不能沉默……

反家庭暴力法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强化政治自觉,坚决依法履职,完善配套措施,齐抓共管共治,守正创新做好反家庭暴力各项工作。为集中展现过去一年反家庭暴力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全国妇联与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对2024年家庭暴力工作进行梳理回顾,会同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等推荐出“2024年反家庭暴力重点举措”。

2024年12月,公安部会同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教育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和全国妇联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暴力告诫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认定家庭暴力的证据标准、出具告诫书的程序要求,以及告诫与强制报告、临时庇护、人身安全保护令、法律援助、家庭教育指导等制度的衔接,为深入落实反家庭暴力法、有效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以及依法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各地法院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加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建立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受理“绿色通道”,在立案大厅或者诉讼服务中心为当事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提供导诉服务,加大依职权调取证据力度,依法快速及时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2024年1月至10月,全国法院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5199份,依法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

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各地检察机关在办理涉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犯罪案件中,同步审查强制报告制度落实情况,对办案中发现未履行强制报告义务的,依法督促追责。2024年上半年,对于发现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应报不报的单位和人员,检察机关督促追责299人,制发检察建议366份。对于监护人暴力伤害未成年人子女的案件,检察机关在依法惩治犯罪的同时,通过“督促监护令”、家庭教育指导等方式,教育、督促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责任。2024年上半年制发“督促监护令”1.6万人。

2024年4月,司法部在全国部署开展“法援护苗”专项行动,提出设立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未成年人专席、组建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专职律师队伍等十项措施,为未成年人提供全流程优化、全方位覆盖的法律援助服务。指导各地认真落实法律援助法中有关家庭暴力受害人申请法律援助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的规定牵手向明天全集,支持各地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牵手向明天全集,充分利用7万个法律援助工作站、34万个法律援助联络点和59万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打造法律援助“半个小时服务圈”,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教育部将反对家庭暴力作为学校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牵手向明天全集,指导督促各地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中落实加强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远离伤害等课程目标要求,普及反家庭暴力法律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2024年10月,会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全国妇联等16个部门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帮助家长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提高亲子沟通和教育引导能力,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民政部指导各地民政部门依托救助管理机构加强家庭暴力庇护场所建设,部署开展救助管理区域中心试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家暴庇护救助服务效能。目前,全国共有1567个救助管理机构,普遍成立了家暴庇护中心、家暴庇护室等,为因遭受家庭暴力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处于无家可归等暂时生活困境的受害人提供食宿安排等临时救助,并协调多方资源力量,为符合条件的受害人提供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就业援助、医疗救助、心理康复等转介服务,依法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

全国妇联会同中央政法委加强工作指导,推动各级妇联组织建立“妇联+综治”“妇联+公安”“妇联+法院”“妇联+民政”“妇联+司法行政”多元调解服务模式,源头化解矛盾纠纷,提前防范家庭暴力,助力平安中国建设。目前,2.7万余个婚调组织入驻综治中心,融入“一站式”纠纷化解平台;8700余个婚调组织入驻派出所、警务室,嵌入纠纷化解前沿阵地;1600多个婚调组织入驻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纳入诉源治理大格局;1700多个婚调组织入驻婚姻登记机关,参与婚姻登记服务全过程;4000余个县级婚调委、23万个村(社区)婚调室加入专业调解体系,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2024年3月,全国妇联、中央网信办、司法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巾帼普法乡村行”活动,以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为重点,深入农村、边远地区开展普法宣传,把法律知识和维权服务送到农村妇女群众身边。该活动重点覆盖西部10省区市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及西藏、新疆各县(市、区),通过举办国家级示范活动的方式,辐射带动各地开展反家庭暴力等普法宣讲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169万场次,覆盖42万个村,线上线下超1亿人参与互动,为促进法治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2024年11月,邀请40位驻华女外交官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示范活动,近距离感受中国法治建设及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成就。